
第三天的北京早晨我記得是陰冷的,或許是為了配合下個行程做準備,坐著顛簸的巴士難得地走了好一段路,來到北京郊外的「明十三陵-定陵」。那是明萬曆皇帝的陵寢,穿過宮門,經過碑亭後是一中軸長道,兩旁林木蓊鬱,散布著一股憂鬱的窒人氣息,步入陵墓層層的地宮,甬道周遭的大片漢白玉則是氣派又陰森,即使遊客嘈雜不止,我的感覺卻是周遭無比寂靜,有股無以名狀的淒涼,不曉得會不會被困在此處當作陪葬品。
我們隨著動線快步行走,毫不猶疑只想離開這鬼地方,雖依稀聽到導遊口中的金剛牆及掘墓的故事,卻無法深刻地留在腦裡,這裡沒任何照片可佐證,因為誰也不想照片突來個過度曝光,只能口述說我來過定陵。走出地宮重新迎接光明,不曉得當初發掘這陵寢的考古學家,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,是驚奇抑或沉重,或像萬曆的屍骨無從考察。
毛澤東說過:「不到長城非好漢」,為了當條好漢,迢迢地來到天下第一雄關之居庸關,當踩上了長城第一塊磚,心中感動無以言喻,在居庸關上遊歷一番後開始征服長城,只能說要當好漢真不容易,近45度、寬僅兩米的的圮壞斜道,讓人發喘,原來不是每一段都可讓4馬大車通行,這樣的發現算是一種實地考證。
長城之上,有人爬過了山頭,有人象徵性地拍張照便止步,只能說每個人信仰不同。我們在半山腰的樓城上眺望關內關外,草一樣長風一樣吹,分不清哪邊漢人哪邊蠻夷,一度無聊,玩起一旁裝飾用的古代兵器,瞎的程度不下於騎上華爾街金牛的大陸客。今晚我們就在古客棧渡夜,在長城腳下的夜色中,期待俠客的到來,啖著幾斤牛肉及白酒,寂靜後入夜好眠。
借宿客棧一夜之後,是個晴朗的好天氣,至此才發現赤紅靛青的木窗都散發著迷人的古意,我們慵懶地告別這裡,不忘回頭看看大太陽底下的長城,依舊閃閃發亮。接著驅車回到近郊的下個景點-盧溝橋,這裡景色不若想像,橋面窄小且不起眼,橋道石板不平地舖列著,若非兩側的石獅子及一旁的盧溝曉月石碑提醒著,或許就這樣掩沒於荒郊中,任闌珊的腳踏車通行。
盧溝橋的不怎精采,突顯出天壇的偉麗壯觀。佔地比紫禁城更廣闊的天壇,代表了天神的權威,聳立在一片白與藍之中,無可匹敵,據說皇帝登上祈年殿祭天祈雨之前還得齋戒數日,我們大票人群就這樣隨意踱往,顯得有點冒失。
在北京的這幾天,除了著名古蹟巡禮,不免要讚嘆中國美食博大精深,餃子宴各式花樣餡材,讓人飽足而不膩;北京烤鴨皮薄脆而肉多汁,以及師傅精湛的刀工手藝令人讚不絕口;每一餐都感受到天地的富饒。
而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每晚與好友四人膽大地獨出探索美食,連點了兩晚的口水魚,是台灣尋覓不到的美味,麻辣小龍蝦及一元羊肉串則餘悸猶存,王府井大街的炸海星卻無福消受,這趟旅程,除了惱人的購物行程外,在視覺與味覺上,我想,都是前所未有的滿足。